红楼梦诗词有着非常高成就,有人评价曹雪芹,仅仅就红楼梦中的诗词来说,她就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红楼诗词《咏白海棠其三(宝玉)》原文及赏析
《 一、咏白海棠四首(限门盆魂痕昏韵) 其三(宝玉)》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1)。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
2022-01-03
红楼梦诗词有着非常高成就,有人评价曹雪芹,仅仅就红楼梦中的诗词来说,她就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品读《 红楼梦》 诗词,给人一种时空的纵深辽阔感和文化气脉的雄厚流动感,使人能触摸到它搏动的文化气脉,能把玩它古朴优雅的审美意蕴。
《 红楼梦》 中的诗词不同于其他诗人的诗集中的诗词,它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为塑造人物、发展情节、表达整体意念服务。每一首诗词,都要通过小说中不同的人物吟出,既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又要符合人物的文化教养、艺术造诣。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楼梦》 中的诗词写作难度就更大。从另一个角度说,由于《 红楼梦》 诗词出自小说人物“多人”之手,客观上也容易涉及宽泛的文化层次,因此,更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形成多元复合、自成高格的文化基调。
曹雪芹的文化修养已达到了超出常人的化境,(当然,《 红楼梦》 中也有高鹤所续的诗词,但篇数很少,成就也不甚大。)中国的孔孟文化、老庄文化、楚骚文化、唐宋文化、元明清文化等,甚至海外的印度佛教文化,他都进行了继承发展、剔除创新。《红楼梦》 中的诗词在文化气脉上“直承《 山海经》 的浑沌苍茫,在章法上具有《 易经》 的无穷变幻,在风格上则如同《 诗经》 中原始民歌那样纯朴清新." (李韵《 论〈红楼梦〉 的文化皈依和美学革命》,见《钟山》1994年第1期)《好了歌》便是一例,它否定了儒家文化中追求功名的道统观念,揭示了人世苍桑变幻无穷的规律,演绎了道家“无用无为”,“自私快乐”,好即是了,了即是好的虚无理念,将一切都归于大荒山般的人生抢海,使人从世俗中得到解脱和超然物外。同时,在政治上给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下了一个形象的注解.还有《好了歌解》、《飞鸟各投林》,也都有上面的特色。
楚骚文化在《红楼梦》诗词中有借鉴、也有创新。如灵动的想象艺术和将现实幻化成梦境进行歌咏,就更自由,更飘洒。贾宝玉梦游警幻仙姑管辖的太虚幻境,看到的金陵十二钗的册子,听到的十二支曲子,都是以梦境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些奇妙的想象,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警幻仙姑的美丽形象,就是一个女神的化身,她司掌人间的风情月债,却没有玉皇的威严、阎罗的凶恶与菩萨的金光,有的却是世人的情感与美丽的容貌,语言和蔼可亲,将贾宝玉引上了“灭天理、存人欲”的叛逆之路。在《离骚》中,亦有一段浪漫的神游描写:诗人朝发苍梧,夕至县圃,他以望舒、飞廉、鸯皇、凤鸟、飘风、云霓为待从仪仗,上叩天阁,下求佚女,境界迷离,场面宏大,表现了诗人品格的崇高和追求的执著。《离骚》的主人公开始是壮志难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结果从人间求索到天国,救国济民的理想还是无法实现。最后只好以死殉志:“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而《红楼梦》里的惜春等年轻一代,也意识到了现实生活的无望:“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离骚》中那种对君主和故国的怀念之情可谓是感天地、动人心,成为千古绝唱,而《红楼梦》中的《芙蓉女儿谏》将对少女的追悼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感人心弦。从中不难看出二者在文化气脉上的贯通和艺术上的流变。
汉乐府民歌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在《红楼梦》诗词中运用得相当精彩。从《白海棠诗》看,贾探春、薛宝钗、贾宝玉、林黛玉、史湘云同咏白海棠,从薛诗中看出封建淑女端庄的姿态;从林诗“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中看出了黛玉出泥不染的纯洁品格,贾宝玉的诗则活画出了他喜花怜女、不以臭男人为伍的情怀。还有贾探春的浅愁善感、史湘云的温厚怜人都在诗中得到了映现。
《古诗十九首》多是写闺人怨别、游子怀乡、游宦无成等内容,带有浓厚的感伤情绪。它在艺术上长于抒情,融情入景、寓景于情、水乳交融、天衣无缝;还擅于运用比兴手法,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而《红楼梦》中的《葬花辞》、《题帕诗》、《五美吟》、《桃花行》等诗篇,将《古诗十九首》的抒情等手法发挥到了极致,那种哀悲愁苦的情怀感染着读者,从而引起了艺术的共鸣。
魏晋南北朝时的文化韵味,在《红楼梦》诗词中亦可品出.如诗词的词藻华丽,讲究对偶、用事、声音和谐等.谢灵运以肆意游遨、寄情山水闻名后世,《红楼梦》诗词以吟花弄月、陶醉于大观园令世人赞叹不已。像《咏白海棠》、《菊花诗》、《红梅诗》、《桃花行》、《柳絮词》、《葬花辞》、《中秋夜大观园景联句》等,都写得词华色丽、情意恰切,显现了古雅的文化情调。
《红楼梦》诗词更富唐诗宋词的文化底蕴,如隽永的意境,诗味的绵长,词采的华丽,诗句的精炼等等。李商隐、李煌诗的哀婉凄清;李清照词的“凄凄惨惨戚戚,’;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在《红楼梦》诗词中都能找到全息历史文化的对应点。
单就林黛玉的诗而言,有人就评判了她的明显文化气脉;“林黛玉的诗以王维之自然为基础,‘清泉石上流。’然后,以杜工部 之沉郁,李谪仙之飘逸,陶渊明的孤傲,魏晋名家之消散简远:‘蕴秀噙香’,清新刚健,沉浸浓郁,皆可深造自然,入于沉郁,出乎飘逸,高标傲世,自得于心,随意发之于手与口而为无法之法。(曾祥麟《诗意的林黛玉》 ,载《 贵州文史丛刊》 1994 年第3 期)。关于诗词在文化上的师承性,曹雪芹借林黛玉的口就谈过一段精彩的诗论。黛玉教香菱学诗时说:断不可先学浅近,以免坠入庸俗而不能自拔。要先读《王摩请全集》 五律一百首,老杜七律一二百首,李青莲七律一二百首,以这三个人作底子,再浏览陶渊明、应玚、谢灵运、阮籍、庾信、鲍照……从这段话中,可看出曹雪芹对诗词文化气脉的重视与追求。
元代文化艺术,对《 红楼梦》 诗词影响很大。贾宝玉视《西厢记》 为好书,他偷偷地赏读,爱不释手。在这部“作词章,风韵美”、“天下夺魁”(贾仲名语)的《 西厢记》 中,贾宝玉和大观园中的许多才女们学到了些什么呢?从思想上学到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的勇气;从艺术上学到了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在诗情画意中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的优美风格。
《 西厢记》 中的曲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籍林醉?总是离人泪。”(〔正宫· 端正好〕 )与《 红楼梦》 中的“粉坠百花渊,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缝维,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韵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I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广(林黛玉《 唐多令· 柳絮》 )在情调上,用词上,风格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端正好]选用了最富季节性特征的景物,再现了深秋的凄凉,衬托了离人的愁苦的情绪。通过自然境界的塑造,让读者在这种境界中体味感悟作者的情怀,有强烈的艺术美感。《唐多令· 柳絮》 没有选择自带伤感情调的秋天,而别出心栽地选择了美好象征的春天,写在美好春天发生的令人感伤的事,其审美力量就更巨大。林黛玉通过描写柳絮年轻就白了头,随风飘泊,在流离的异地永远地停留,间接地写出自己离家而居、寄人篱下、心中充满愁绪的情怀。读了这样如泣如诉、情景俱佳的诗,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共鸣。
关于《 红楼梦》 诗词对《 西厢记》 曲词的师承问题,《红楼梦》 中也有记载。
《 红楼梦》 第二十三回的标题就是:“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惊芳心”,可见曹雪芹对《西厢记》 和《 牡丹亭》 的高看。他借助贾宝玉的嘴评价《 西厢记》 说:“真真这是好书葱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林黛玉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地记诵。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 (自况《 西厢记》 中的男主人公张生)你就是那个‘倾国倾城貌。’" (将黛玉比为《西厢记》 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从中可看出曹雪芹对《 西厢记》 的推崇和借鉴。
微信搜索公众号【醉爱红楼(zui2honglou)】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黛玉。回复诗句,获取相关诗句解析,如:葬花吟。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简介及分析,如:1。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