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石上偈语原文及解读

【导语】:

女娲石上偈语交代了红楼梦的故事背景,因无材可去补苍天,便堕入红尘,记叙这整部红楼梦中的故事。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做奇传。

  名家点评:

  这是作者依托神话表明《石头记》创作缘由的一首序诗。

  诗中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世济时,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只好转而蓍书,把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感受;与成小说《红楼梦》。所谓“无才”,貌似自惭,实则自负,是作者的愤激之言,是一种“缚将奇士作诗人”的感慨;以顽石为喻,表现自己不肯随同流俗的傲骨。

  小说产生的清朝乾隆年间,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腐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萌芽,封建制度行将全面崩溃。作者已在“太平盛世”的表象后,嗅到了封建阶级垂死的气息;他不满现实,而想“补天”,挽回本阶级的颓势,可是,他又看到封建制度的“天”已那么破残,根本无法修补了,所以有枉生世间的悲叹。这也正是《红楼梦》中经常流露虚无悲观的宿命论思想的深刻的时代和阶级根源。

  但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坚持了他所说的“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这样,势必如恩格斯所说,“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拉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致玛·哈克奈斯》)这就使我们从曹雪芹所叙的“身前身后事”变即小说中所真实描绘的典型的封建大家庭的衰亡过程,看到了整个封建阶级必然“一败涂地”的无可挽回的历史命运。

  “无材可去补苍天”,是作者对自己处在封建社会末世不能有所作为 的悲愤和感慨。他从自身的经历中看到他出身的贵族社会的腐败、堕落, 他曾经心爱的美好的一切也都随着无可挽回地破败下去了。他从一种朴素 的辩证法的观点,认识到这种结局的必然性,认识到贵族阶级不配有更好 的命运,因而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暴露和鞭笞。然而作者对他已往的富贵 荣华生活又不无留恋,特别是对他热烈赞美的诸多人物(多为纯洁善良的青 年女性)随着封建家族的败亡而玉石俱焚,悲惋痛惜不已。他也曾想有一番 作为,去补封建社会破了的“天”,但社会没有给他这样一个机会(有机会 也未必有办法)去干一番事业。以至使他“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在贫穷 寂寞中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所以,“枉入红尘若许年”,说的是贾宝玉 ,也未尝不是作者自己的慨叹。

  作者把那块石头称为“顽石”,也大有深意。顽石的特点是棱角分明 ,执拗死硬,毫不通融。人如果具备这种品格,就必然同那个庸俗卑劣的 上层社会处处榫头对不上卯眼。他不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这个社会就必 然要排斥他,不容他。第三回书中的《西江月》词批宝玉是“潦倒不通事 务,愚顽怕读文章”、“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正是宝玉顽石 性格的写照。这字面上的嘲骂,实际是用反语来赞美宝玉不同那个恶浊社会合作的叛逆性格。

  微信搜索公众号【醉爱红楼(zui2honglou)】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黛玉。回复诗句,获取相关诗句解析,如:葬花吟。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简介及分析,如:1。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

红楼一梦

  • 上一篇文章: 上一篇:太虚幻境石牌坊对联及解读
  • 下一篇文章: 下一篇:红楼梦《满纸荒唐言》原文及解读
  • 热门推荐
    红楼一梦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作品人物网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 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网友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金陵十二钗 曹雪芹
    投稿邮箱112233@qq.com
    红楼一梦vrrw.net 版权所有 2016-2018 ICP证:鄂ICP备xxxxxx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