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湘云是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之一,但是她的出场非常晚,这是为什么呢?小编来给大家解答一下。
《红楼梦》中史湘云多次诋毁林黛玉?
史湘云是个豁达大度的女孩子,但女孩子毕竟是女孩子,免不了争风吃醋抱团八卦。 从未将儿女私情萦绕心上的她,对林黛
2020-05-30
史湘云是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之一,但是她的出场非常晚,这是为什么呢?小编来给大家解答一下。
史湘云正式出场应在《红楼梦》第二十回 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 且说宝玉正和宝钗玩笑,忽见人说:“史大姑娘来了。”宝玉听了,连忙就走。
宝钗笑道:“等着,咱们两个一齐儿走,瞧瞧他去。”说着,下了炕,和宝玉来至 贾母这边。只见史湘云大说大笑的,见了他两个,忙站起来问好。正值黛玉在旁, 因问宝玉:“打那里来?”宝玉便说:“打宝姐姐那里来。”黛玉冷笑道:“我说 呢!亏了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宝玉道:“只许和你玩,替你解闷儿;不 过偶然到他那里,就说这些闲话。”黛玉道:“好没意思的话!去不去,管我什么 事?又没叫你替我解闷儿!还许你从此不理我呢!”说着,便赌气回房去了。
“金陵十二钗正册”第五钗史湘云到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才出场,属迟到钗女,比第六钗妙玉(暗出场)还要晚两回。或曰:薛宝琴、李纹、李绮、邢岫烟还晚呢,她们出场在第四十九回。这可不能同年而语,因为她们不属“金陵十二钗”三册人物。
本来,史湘云是先于林黛玉住在荣国府的。她在贾母身边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也就是说,小时候的史湘云生长在荣国府。贾母的婢女珍珠(即后来的袭人),还服侍过史湘云几年。完全可以推断,史湘云佩戴的那只金麒麟,就是贾母赠与她的珍藏物件。后来,史湘云回史侯府奔母丧,就没有再回贾府了——第三十二回史湘云对袭人说:“后来我们太太没了,我家去住了一程子,怎么就把你派了跟二哥哥,我来了,你就不象先待我了。”史湘云离开贾府后,贾母因溺爱宝玉,生恐宝玉之婢无竭力尽忠之人,又素喜珍珠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遂将珍珠与了宝玉。宝玉因知她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上有“花气袭人”之句,遂回明贾母,更珍珠名为袭人。
这里就出现了两个问题:第一,史湘云的判词说:“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红楼梦曲子》“乐中悲”云:“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第三十二回怎么又说“后来我们太太没了,我家去住了一程子”呢?第二,贾母对史湘云为什么采取先接纳后又放弃的态度呢?
对于第一个问题,应这样解答:“后来我们太太没了”这句话中“没了”的“太太”, 应不是史湘云的亲生母亲,因为史湘云尙在“襁褓中”其父母就“双亡”了,当然也不是湘云的婶母,史湘云的二婶母、三婶母,这时候都在人世。那么,这“没了”的“太太”就只能是她死去的父亲的嫡妻了。也就是说,史湘云的生母并非正妻,史湘云系小妾所出。
下面解答第二个问题。史湘云的的父亲和生母“双亡”后,尙在“襁褓中”的史湘云自然是由其父的嫡妻抚养。这位无出的太太应该是身体不好,疾病缠身,所以史湘云“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待史湘云三四岁的时候,姑奶奶贾母就将其接到贾府来了,一如贾宝玉,都生活在贾母身边,袭人曾服侍过史湘云几年,教湘云梳头,编辫子。
贾母先时为什么要将史湘云接来贾府呢?这与贾母为贾宝玉选择妻子有关。在为贾宝玉选择妻子上,贾母的一条底线就是,不再娶王家人。也因此,除了王家人以外,贾母可以选择的,其实就是与自己有血亲关系的女孩,正如王夫人选择与自己有血亲关系的女孩一样。贾母为什么要如此呢?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要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因此,在林黛玉之前,贾母一度相中的是自己娘家——史家的小姐史湘云。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贾母才把史湘云接到贾府来与贾宝玉一起成长。史湘云的贴身丫鬟翠缕,原来就是贾府的丫鬟,同袭人、晴雯、紫鹃一样,是贾母配送给史湘云专门服侍史湘云的,后来史湘云回史家,又将翠缕带到了史家。大家必须注意一个细节,史湘云在贾府,待遇一度是和林黛玉差不多的。小说第二十一回就写到翠缕说贾宝玉爱吃胭脂爱和女孩子混的毛病“多早晚才改”, 这说明翠缕对贾宝玉是很熟悉,很了解,也很随意的。
那么,史湘云为何后来又被送回史府去了呢?
松樵认为,最主要的,是因为贾母最后还是没有相中史湘云。从小说第二十二回史湘云的言行甚至林黛玉对她开玩笑以及她与林黛玉闹矛盾的描写来看,史湘云至少有三点是不入贾母“法眼”的。
第一、有点大舌头。
正如林黛玉开她的玩笑的,把“二”叫成了“爱”,把“二哥哥”叫成了“爱哥哥”。这对于像贾府这样的人家像贾宝玉这样的公子的妻子来说,是有点不堪的。
第二、史湘云男孩子脾气太重,过于大大咧咧。
这一点,作为贾宝玉的妻子,也是不行的。在这点上,史湘云不如薛宝钗,也不如林黛玉有大家闺秀的风范。
第三、过于爽直天真,容易上当。
我们只要看之后史湘云如何很轻易的就与薛宝钗结成死党就不难看出,史湘云太天真太过于轻信太容易上当了。以她的智商,以后是撑不起荣国府来的。在这一点上,她也比不上薛宝钗和林黛玉。
以上三点可视为贾母淘汰史湘云的具体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血统的远近亲疏。就血统而言,史湘云这位侄孙女,比起林黛玉这位外孙女,要疏远得多。第三回文本说,林黛玉“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林黛玉和贾宝玉初次见面时,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林黛玉,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这一“惊”一“笑”分明是在告知读众,贾母淘汰史湘云后,林贾两家便订了婚约——“木石前盟”。
于是乎,在贾母身边居住多年的史湘云回去了,紧接着林黛玉又来了。林贾两家的“木石前盟”,显见只有贾母、贾政母子意愿一致,王夫人只是出于对婆母的孝道和对夫君的尊重没有表示反对,但从内心她是不同意的。自林贾两家婚约盟订始,王夫人和母子之间的婆媳矛盾、和贾政之间的夫妻矛盾便在不知不觉中生生并渐次激化。王夫人与其妹薛姨妈通信,盼其携眷进京,又与乃兄王子腾联手。第四回薛姨妈教训其子薛蟠说:“况这几年来,你舅舅姨娘两处,每每带信捎书,接咱们来。”第三回末云:“(黛玉)次日起来,省过贾母,因往王夫人处来,正值王夫人与熙凤在一处拆金陵来的书信看,又有王夫人之兄嫂处遣了两个媳妇来说话的。黛玉虽不知原委,探春等却都晓得是议论金陵城中所居的薛家姨母之子姨表兄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命,现在应天府案下审理。如今母舅王子腾得了信息,故遣他家内的人来告诉这边,意欲唤取进京之意。”
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策划,“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大约一年后,薛姨姨一家进京住进了荣国府,薛宝钗住进了大观园。第五回文本写道:“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
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金玉良缘”已经“微露意”了,薛宝钗成天戴着个金锁在贾府、在大观园晃悠,薛姨姨又对王夫人说:“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一时间,“金玉良缘” 就在贾府私下传得沸沸扬扬。更有甚者,王夫人通过其做皇妃的女儿端午节赐礼,刻意将宝玉和宝钗的一样,“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的一样。至此,“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对立的局面形成,其冲突和碰撞或明或暗,或抑或扬。——史湘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第四因素粉墨登场的。
如果史湘云过早地出场,首先是“木石前盟”无法演绎,第二是“金玉良缘”无法形成——因为史湘云有一只金麒麟。待“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对立的局面形成后史湘云再出场,就能显见她是第四因素。史湘云出场后,是被安排跟林黛玉住在一起的,这里面显然有贾母的意思。因为在贾母看来,林黛玉是自家人,史湘云应该与林黛玉好才对,薛宝钗是客人,可是,史湘云很快就与林黛玉搞僵了,而与薛宝钗搞在一块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史湘云出场后,林黛玉看到贾宝玉以前的小朋友,自然要醋一醋,而史湘云想到自己被贾母培养又放弃的经历自然不痛快,更何况,史湘云和贾宝玉还是很要好的。史湘云第二次出场后,林黛玉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放心。第三十二回写道:“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此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珮,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
小说第三十七回,至晚,宝钗将湘云邀往蘅芜苑安歇去,自此以后,湘云就住在蘅芜苑了。小说第四十九回,谁知保龄侯史鼐又迁委了外省大员,不日要带家眷去上任。贾母因舍不得湘云,便留下他了,接到家中,原要命凤姐儿另设一处与他住。史湘云执意不肯,只要与宝钗一处住,因此就罢了。从湘云住处的更替不难看出,湘云和黛玉的关系渐疏,与宝钗的关系渐近。
为什么史湘云在疏远黛玉的同时,突然和宝钗亲近了呢?
在小说第二十二回中,第一次有侧面表现出湘云和宝钗的关系。小说中这么写道:且说史湘云住了两日,因要回去。贾母因说:“等过了你宝姐姐的生日,看了戏再回去。”史湘云听了,只得住下。只是这么短短的三句话,就能看出湘云与宝钗的关系了,湘云不知道宝钗的生日,由于贾母让她等宝钗过完生日再回去,湘云“只得住下”,似乎有些无奈呢!也就是说,湘云一开始和宝钗的关系很一般,虽然当时湘云就认为宝钗是个挑不出毛病的人,比得过林黛玉,但湘云和宝钗并不亲密,那么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二人越来越亲密了呢?
小说第三十二回,史湘云第二次在贾府露面,她和袭人谈话时,突然给了薛宝钗很高的评价,湘云说:“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 湘云第一次在贾府露面,一共经历了和黛玉拌嘴,宝钗生日看戏两件事,却没有提起她和宝钗的交往。但作者有意从宝钗嘴里道出了二人的故事来,仍是小说第三十二回,贾雨村要会宝玉,袭人给宝玉送扇子,偶遇薛宝钗,袭人说要找湘云帮忙粘鞋,宝钗听见这话,便两边回头,看无人来往,便笑道:“你这么个明白人,怎么一时半刻的就不会体谅人情。我近来看着云丫头神情,再风里言风里语的听起来,那云丫头在家里竟一点儿作不得主。他们家嫌费用大,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多是他们娘儿们动手。为什么这几次他来了,他和我说话儿,见没人在跟前,他就说家里累的很。我再问他两句家常过日子的话,他就连眼圈儿都红了,口里含含糊糊待说不说的。想其形景来,自然从小儿没爹娘的苦。我看着他,也不觉的伤起心来、、、、、、上次他就告诉我,在家里做活做到三更天,若是替别人做一点半点,他家的那些奶奶太太们还不受用呢。” 宝钗的这一番话,透露出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湘云在小说第二十二回之后,还来过几次贾府,宝钗的原话是“为什么这几次他来了”,那么湘云就是在这几次来贾府的时候,和宝钗的关系渐渐地拉近了。我的另一篇拙文《史湘云和林黛玉有什么纠葛》中提及,湘云和黛玉曾因为宝玉结下了梁子,为她们二人关系的疏远埋下了种子,因为宝玉,二人曾在宝钗生日看戏时闹过不快,也因为宝玉,二人又可以在闹不快之后一起看宝玉写的诗,一起去哄宝玉。那么湘云和宝钗的关系越来越亲密,是否和宝玉有关呢?
一定是有关的,但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宝玉的心里没有薛宝钗,因此薛宝钗和湘云在某个角度上来说,是有一定的共性的,在黛玉未进贾府以前,湘云和宝玉青梅竹马,感情深厚,黛玉来了之后,完全替代了湘云在宝玉心中的位置,甚至大大超越了之前湘云在宝玉心中的位置。那么宝钗和湘云在这个时候就不存在吃不吃醋的问题了,她们的谈话也不会像湘云和林黛玉一样暗流汹涌。这是湘云和宝钗容易培养感情的原因之一。
再者,薛宝钗是个说话做事面面俱到,从不得罪人的人,她不仅会做人,而且最善于察言观色,最擅长从别人嘴里套话出来。小说第二十一回有一段宝钗和袭人的对话,袭人含笑道:“宝兄弟那里还有在家的工夫!”宝钗听说,心中明白。又听袭人叹道:“姊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礼节,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旁风。”宝钗听了,心中暗忖道:“倒别看错了这个丫头,听他说话,倒有些识见。” 慢慢的闲言中套问他年纪家乡等语,留神窥察,其言语志量深可敬爱。一时宝玉来了,宝钗方出去。宝玉便问袭人道:“怎么宝姐姐和你说的这么热闹,见我进来就跑了?” 宝钗一听袭人的话,心中就明白了,接着就慢慢的闲言中套问袭人的情况,而宝玉一进来,宝钗就走了。此处宝钗的心机不容小视啊!单纯豪放的湘云,在与宝钗相处的过程中,自然也被宝钗研究得像玻璃一样透明了,这才有了宝钗对湘云在史家的情况了如指掌的情节。联系宝钗给黛玉送燕窝一节,可以看得出来,宝钗最善解人意,最能替他人解围,因此,宝钗一定也说了不少宽慰湘云的话,帮了湘云的一点忙,这才赢得了湘云的“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一番话来。
自此湘云和宝钗的关系开始变得亲近,与黛玉相比,宝钗既不跟湘云争风吃醋,又能体贴湘云的身世之苦,湘云自然会更亲近宝钗。然而,在大观园被抄检之后,宝钗搬离了大观园,哪里还顾得上她史湘云呢?这个时候,湘云又一次地体会到了孤独,最终还是和林黛玉一起,回到了潇湘馆,并发出“可恨宝姐姐,姊妹天天说亲道热,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的感叹。
微信搜索公众号【醉爱红楼(zui2honglou)】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黛玉。回复诗句,获取相关诗句解析,如:葬花吟。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简介及分析,如:1。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