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造成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原因

【导语】:

造成林黛玉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林黛玉的悲剧命运确实令人同情和惋惜,凡读过《红楼梦》的读者无不有此同感。她才貌双全,与贾宝玉执着地追求着真诚的爱情,勇敢地向封建礼教制度

  造成林黛玉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林黛玉的悲剧命运确实令人同情和惋惜,凡读过《红楼梦》的读者无不有此同感。她才貌双全,与贾宝玉执着地追求着真诚的爱情,勇敢地向封建礼教制度进行挑战。然而,他们的爱情最终不但没有能结出美好的果实,而且林黛玉本人的命运结局亦十分悲惨。那么,造成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 宝黛的前身故事注定了林黛玉命运结局的悲剧性

  在小说的第一回,作者便介绍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前身故事。说是林黛玉的前身原本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而贾宝玉则是赤暇宫神瑛侍者,是上天中专管花草的一位园丁。绛珠仙草因得到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密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海水为汤”。后来,绛珠仙女得知神瑛侍者已经下凡到了人世间之后,为了报答其灌溉之恩,便也投胎到了下界,欲以终生的泪水来偿还给他。

  宝黛这个前生故事告诉我们,林黛玉之所以跟随贾宝玉下凡到人间,并不是为了嫁给贾宝玉,而是要用终生的眼泪来报答其在上天对自己的灌溉之恩,如此而已。所以,这就注定了宝黛爱情的悲剧性和林黛玉命运结局的悲剧性。

  二、 父母双双早亡促成了林黛玉命运结局的悲剧性

  林黛玉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在中国封建制度里,沿袭了数千年之久的封建礼教规定任何青年男女的婚姻都必须由父母来决定,儿女们是无权自行选择的。林黛玉和贾宝玉当然也不能例外。遗憾的是虽然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十分真诚和执着,虽然贾宝玉和林黛玉都得到了贾母的特别宠爱,但是,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和母亲贾敏却过早地病逝了。父母的过早去世,显然就没有人为林黛玉的婚姻大事作主。另外,林黛玉自小就患有一种怪病,在她开始识事的那一天起就不停不断地吃着药。一次,有个癞头和尚来到她们家说,林黛玉此病如果要治好,必须远离外家人,一辈子也不能和外家的人见面,否则,此病就不可能医治得好。所以,如果林黛玉的父母没有早死,她就不会离家被外祖母接到外家里来抚养。这样,她和贾宝玉也许就不会产生爱恋关系,而她的病也就必将得到根治,那么,她的命运结局也就不会如此悲惨了。可见,父母的早死,是造成林黛玉悲剧命运结局的客观因素之一。

  林黛玉悲剧有哪些

  悲剧之一:绝世才华。

  有才的人往往都不被世人所理解,而倍感孤独。所以李白有诗云“古来圣贤皆寂寞”,黛玉有诗才,天下皆知。《红楼梦》用了大量的笔墨刻画了黛玉才华横溢、颇具“咏絮才”的诗人气度。在贵妃省亲进时,几位姐妹和宝玉呈上诗作,元春并不知道诗词的作者,却一眼看出了黛玉替宝玉所作的《杏帘在望》为“三首之冠”。她的《秋窗风雨夕》《桃花行》光彩夺目,字字珠玑,而且黛玉写诗往往是“一挥而就”。写诗时她漫不经心,却“笔落惊鬼神”,这就衬托出了她才思敏捷,高于大观园中众才女。被红学家称为“才、情、性三者具备”,是一个作品数量多、艺术个性强、品味高尚的诗人。

  但林黛玉的扬才外露在当时是犯忌的,是要遭人嫉妒的,这也是她性格上的弱点,是导致她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就是在今天,也还是行不通的。林黛玉是红楼女儿中最珍惜自身价值并为实现自身价值而献出生命的人。她似乎把“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训诫抛在了脑后,总想展露才华,她悄悄替宝玉写诗,自告奋勇地教香菱学诗,随口就说《西厢记》《牡丹亭》等文中的诗句,这些都是她自由个性的流露。从尊重个性发挥人的聪明才智来说,是可取的。可她的锋芒太露,敏感而多疑,没有和周围的环境达到和谐,事在人为,她没有和上上下下的关系搞得融洽一些,以至她和宝玉的爱情面临绝境。而且林黛玉又长得是如此漂亮!第一次正面描写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作者通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外貌。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两湾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曹雪芹把杨贵妃式的丰美赋予了薛宝钗,而把更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绝世的姿容;曹雪芹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暗示了她西施般的悲剧命运。

  假若她没有绝世才华,假若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该定婚的时候定婚,该出嫁的时候出嫁,在家相夫教子,做饭洗衣,打扫庭院。自然也很幸福,可是她偏偏有这么好的出身,受过这么好的教育,天资又这么聪明,感觉又这么灵敏,人又长得这么漂亮,自古道红颜薄命,其实才女也是命运多舛。林黛玉既属红颜,又是才女,她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悲剧的命运。

  绝世才华为什么会成为其悲剧根源?林黛玉正是具有敏感多思的诗人气质,使得她看到落花,就泣残红,就吟唱:“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花团锦簇的大观园,在她眼中,只不过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她习惯于沉浸在自我的内心世界,不善于社交,拒绝融入外界社会,越来越成为大观园的边缘人。

  悲剧之二:和宝玉性格迥异。

  宝黛爱情可谓是精神苦恋,二人的恋爱悲剧根源不能简单归结为封建势力的残酷迫害。

  黛玉自幼习惯孤独,她除了宝玉外,不需要别人的存在。她过分依赖宝玉,宝玉就是她的灵魂,正如宝玉依赖那块玉一样。而在宝玉却太不孤独。他身边除了环绕十三个丫环外,还有大观园众多的女性对其众星捧月。黛玉所能感觉到的敌人太多了,所以也永远处在惊惧、忧虑、妒忌、敏感之中。在对情感的严肃程度,宝黛也是有差异的。黛玉爱宝玉的方式是与众不同的,她跟她吵架,折磨他,讽刺他,替他写作业交差,为他写下柔肠寸断的情诗,黛玉是用她的整个生命在进行恋爱,这注定她爱得无私,爱得忘我,爱得悲痛欲绝。宝玉也很爱黛玉,爱到痴迷的地步。可是他们之间爱的情绪无法正常交流,一方面爱的情绪十分热烈,一方面却无法表达。对于爱情,黛玉心里其实非常害羞也非常有负罪感,对宝玉不断地发脾气就是这种矛盾心理的表现。她爱宝玉,又顾虑宝玉知道了她的爱情反而看轻她,玩弄和辜负她。所以宝玉每次想用《西厢记》里的艳词,来打通一条情感的直通线,但都遭到黛玉的严词拒绝。情感淤塞的结果是把时间浪费在过多的猜疑、无谓的争吵上。每一次争吵,都使两个人精神受到重创,一个在“潇湘馆凭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每一争吵都是一种试探,每次争吵都使两个人心的距离更近一步。他们不明白“结婚是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的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族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愿”(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沉醉于恋爱之中的黛玉,她不知道婚姻的决定权不在于宝玉,而在于荣国府当权者贾母及贾政、王夫人等人。赫赫扬扬将及百年的贾氏家族已经陷入窘境,财源枯竭、矛盾重重、后继无人。贾府迫切需要选择这样的媳妇——她既能为贾家带来财富、管理家政、团结家族人员,又能劝导不走正路的贾宝玉幡然悔悟,走立身扬名之路。于是,一场由封建家长亲手导演的婚姻轰轰烈烈地上演了。林黛玉这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用她的生命在进行恋爱,当爱走向尽头,她的生命也随之终结。  悲剧之三:不屑于人情世故。

  黛玉是七窍玲珑的,封建社会对“礼”的要求非常严格。以黛玉的聪明,她什么都看得破,对人情世故她也是通晓的。试看第三回,黛玉进贾府,随邢夫人去见贾赦。贾赦忙着寻欢作乐,不愿意见她,叫人出来说了番冠冕堂皇的话,试看黛玉的反应——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再坐一刻,便告辞。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

  也是这一回,贾母问黛玉读了什么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姐妹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从贾母的话里面,黛玉立即醒悟到贾母对女孩子读书的态度(我们从后文可以知道,探春等都饱读诗书,不是什么“只认得两个字”)。所以当宝玉问她“妹妹可曾读书”时,黛玉就调整了自己的答案:“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贾家饭后饮茶的规矩也不合黛玉的生活习惯,可她也不得不随。可见她的表现十分得体,说话婉转,很有技巧

  所以黛玉不是不守“礼”,而是她在执行“礼”的时候,不肯像宝钗那样表现出异常的热情。换句话说,黛玉“做人”,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她不耐烦,也不屑于这样做。她是真人,是那株世外仙草。曹雪芹在她身上,抒写着尘世中稀见的性灵之美,寄托着对超凡脱俗的纯真人格的呼唤。黛玉的完美就在于她的超凡脱俗,然而超凡脱俗就必定会使她远离人群,曲高和寡,这最大的优点又成了她致命的弱点。——这也只能自嗟而不能只怨东风。

  所以,曹公说:林妹妹啊,莫怨东风,当自嗟!

  微信搜索公众号【醉爱红楼(zui2honglou)】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黛玉。回复诗句,获取相关诗句解析,如:葬花吟。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简介及分析,如:1。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

红楼一梦

热门推荐
红楼一梦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作品人物网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 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网友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金陵十二钗 曹雪芹
投稿邮箱112233@qq.com
红楼一梦vrrw.net 版权所有 2016-2018 ICP证:鄂ICP备xxxxxx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