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英莲的身世隐藏着什么 有什么特别含义?

【导语】:

甄英莲的身世所影射的是皇太子胤礽 第七题中曾说,作者曾暗示,书中有很多人,都是代表贾宝主;甄英莲所代表的是贾宝玉(即废太子胤仍)的身世。甄英莲的名字,其隐意为真应怜;暗

  甄英莲的身世所影射的是皇太子胤礽

  第七题中曾说,作者曾暗示,书中有很多人,都是代表贾宝主;甄英莲所代表的是贾宝玉(即废太子胤仍)的身世。甄英莲的名字,其隐意为“真应怜”;暗指皇太子胤礽“由主变奴”,实在可怜。为了让读者能悟出甄英莲和太子胤礽之间的影射关系,作者还在书中诸多之处,进行了暗示。请看下文:

  1、第一回中,癞头和尚看见甄士隐怀中抱着英莲,“便大哭起来,并对甄士隐说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可是,我们依据书中所述,发现甄英莲并非“有命无运,累及爹娘”。甄英莲出生在“乡宦”之家;并且,甄家还是当地的“望族”。自从甄英莲出生到被拐子拐走,她的父母不但健在,而且生活的还很美满。她的出生,并没有给她的家庭及其父母带来任何不幸。也就是说,她没有“累及爹娘”。甄家的败落,是因为受到寺院“一场大火”的波及;但那也是甄英莲被拐以后的事情了。这些,无论如何也算不到甄英莲的头上。至于“有命无运”,对甄英莲来说也甚不相合。甄英莲虽然“无运”,但也并非“有命”。她出生在“乡宦之家”,虽然可推为“本地望族”,但也是“不甚富贵”。若说她“有命”,那她有的是什么“命”呢?是“官命”还是“财命”?实在难以说通。其实,作者这样写,就是让读者联想到“有命无运,累及爹娘”的“真应怜”者,是皇太子胤礽。

  胤礽刚出生时,他的母亲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便因难产而死。其父二十一岁就失去了“感情甚笃”的发妻。康熙帝曾因此“非常悲痛,辍朝五日”。这“累及爹娘”之罪,对胤礽来说恰好相合;至少,他还累及了他的母亲。再者,胤礽虽然排行老二,但他却是唯一的嫡出之子。其不满二岁便被封为皇太子,他有“当皇帝的命”。可是,他虽然当了三十六年的皇太子,最终却没能继承皇位,而是被他的老爸康熙帝“囚禁”在咸安宫中,最终死于禁所。康熙帝还曾骂他说:“生而克母,……此等之人古称不孝”①。由此看来,“有命无运”者,恰恰是皇太子胤礽。

  2、接上文所述,癞头和尚说完“有命无运,累及爹娘”等语后,又指着英莲说道:“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我们先来分析“菱花空对雪澌澌”一句的含意。菱花本是秋天开放,而雪却是冬天才有的。两者根本没有“相对”的机会,除非菱花开在冬季。所以,这一句应该是暗指甄英莲“生不逢时”。在此句之后,脂砚斋也批写说:“生不遇时”。可是,从书中的描述情况来看,甄英莲根本就不是“生不遇时”,只能说她是“命运不济”。如前文所述,甄英莲出生时,“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第一回)。就是说,甄英莲出生时,其家运还是很不错的。甄英莲的不幸,是因为被人拐卖造成的,而不是因为她“生不逢时”。再者,甄家的败落,也是甄英莲被拐卖以后的事情,她出生时甄家还没有败落。就是说,甄英莲跟“生不遇时”没有丝毫的关系。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说她“生不逢时”呢?这是因为“生不逢时”者,即“真应怜”者,是皇太子胤礽。作者是在借甄英莲的名字和身世来影射自已的。前文曾说,胤礽虽为皇后所生,但他出生后,其母便因难产而死。他虽被封为皇太子,却遭“两立两废”,最终不但没能当上皇帝,反而还落得个“终生囚禁”。更重要的是,胤礽不但出生后就丧母,而且在他刚刚懂事的时候(十四岁),最疼爱他的曾祖母孝庄太皇太后也去逝了。还有,从他刚刚步入政坛起,他就被卷进了朝庭的党派争斗之中,即索额图、明珠两党之争(见第二十七题)。再之后便有“拜褥事件”、“九子夺嫡”等等。假如他的母后不英年早逝,或者是他的曾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再晚死几年,再或是他的外叔祖索额图不被罢免,再或是他的皇父康熙帝不是如此的长寿(享年六十九岁);也许他就不会被废,或者他早就坐上了皇帝的宝座。退一万步说,如果他再晚生十年或二十年,或者他不是皇后所生;那他就不会遭受“立了废、废了又立、又立又废”的惨痛折磨。要是那样,至少,他还能过上一个正常皇子的快乐生活,那怕是一个曾通百姓的生活。他也不至于在囚禁之地发出“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第五十二回)的无奈悲声。这“生不逢时”者不正是皇太子胤礽吗?

  3、上文诗中“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一句,似乎是说元宵佳节的晚上,英莲被拐卖一事。但细究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首先,甄英莲失踪的时间,并不是“佳节元宵后”,而是当天晚上。正月十五闹花灯,本身就是晚上的事。从书中所述可知,元宵节的花灯是要闹上一宿的。因为霍启是在“半夜中,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不见英莲之后,“直寻了半夜,至天明不见”,才“不敢回来见主人,逃往他乡去了”。而“士隐夫妇见女儿一夜不归,便知有些不妥,再使几人去寻找”。就是说,甄英莲被拐子抱走时,是在半夜,元宵节的花灯才闹了一半的时候。既不是“佳节元宵后”,也不是“烟消火灭时”。再说,“烟消火灭”之后,街上无人,霍启也就抱着英莲回家了,怎么还会丢失呢?

  那么,作者为何要这样写呢?因为,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后,他的八个兄弟,曾参与了争夺太子之事,史称“九子夺嫡”。在当时,这件事闹的君臣不宁,上下不安;就连康熙帝本人也被弄得身心憔悴,一病不起。而这次“夺嫡”风波,却恰恰是“佳节元宵之后”,才“烟消火灭”的。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四日,太子第一次被废。四个半月之后,也就是康熙四十八年正月二十一日,“科尔沁和硕达尔汉亲王额附班第及满汉文武官员,奏请复立皇太子”;当日,康熙帝便下诏说:“皇太子胤礽,累月以来昼夜在朕前守视汤药。其被镇魇诅咒,以致迷惑之处,已经全愈。是皆仰赖天地祖宗。眷朕眇躬,历年勤瘁,以克有此。著即查典具奏”②。至此,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后的“九子夺嫡”风波,便宣告结束。作者在书中借甄英莲被拐之由,却说出了自已第二次复位太子的时间(可参见第三十一题),即“佳节元宵之后”。

  4、第二回,贾雨村断葫芦案时,他通过门子之口,已经知道了香菱就是当年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而甄士隐又是贾雨村的“大恩”之人。当初若没有甄士隐的解囊相助,就不可能有后来贾雨村的发迹,甚至他能不能活下来也未可知。可是,当上了应天知府的贾雨村,却为了自已的前程,不但知恩不报,还抹着良心,断了一桩冤案。其实,作者设计这一冤案,也是影射皇太子胤礽的。太子胤礽在位时,得到过他好处的人,肯定不会太少,包括他的四弟——后来接替皇位的胤亲王胤禛。可是,当胤礽被废遭囚后,这些人却不为他申诉求情,甚至有的还避之不及。以至于他不得不用矾水写密信,求助于之前的政敌——镇国公普琦,让其保奏自已做大将军(见第十四题(一)之第2小题及第四题结尾部分)。在胤正帝继位之后,他还曾托人对雍正帝说:“臣当日与皇上虽无好处,亦无不好处”③。如果当初他对雍正帝不好,怎么会说出这样“索旧情”的话呢?作者就是用贾雨村的“忘恩负义”,来影射那些有负于自已的朝臣们,当然也包括雍政皇帝。因为,雍亲王当上皇帝之后,尽管“夺嫡风波”已平,但他却没有把废太子胤礽放出来,而是仍囚禁在咸安宫中,直至死去。

  5、甄英莲被拐子抱走之后,养至八九岁时,又被卖到了薛家,改名叫香菱。通过香菱的判词我们知道,香菱最后被夏金桂迫害至死,即“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判词解释可见第四篇第一题)。而夏金桂的名字和她所做的事情,影射的恰恰是雍正皇帝(见第四十二题)。由此可知,香菱的遭遇所影射的正是废太子胤礽。作者以此暗说,废太子胤礽[应怜(英莲)之人],最终将在雍正皇帝[金贵(金桂)之人]的迫害之下而死去。

  注:①《清圣祖实录》卷234,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丁丑。

  ②《清圣祖实录》卷236,康熙四十八年正月甲午。

  ③《雍正朝起居注册》第一册,第396页。中华书局1993年版。

  十、宝玉的美人风筝放不出去,是暗指皇太子胤礽及其妻妾正处在“囚禁”之中。

  第七十回,宝玉及其姊妹们正在黛玉房内填写《柳絮词》,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了竹梢上。于是,众姊妹便出来开始放风筝。探春拿来的是“一个软翅子大凤凰”,宝玉让小丫头去“把昨儿赖大娘送我的那个大鱼取来”,小丫头去后回来说:“晴姑娘昨儿放走了”。宝玉只好让她再去“把那个大螃蟹的拿来”。丫头去了,“便同几个人扛了一个美人并籰子来,说道:‘袭姑娘说,昨儿把螃蟹的给了三爷了。这一个是林大娘才送来的,放这一个罢。’……宝琴也命人将自己的一个大红蝙蝠也取来。宝钗也高兴,也取了一个来,却是一连七个大雁的,都放起来。独有宝玉的美人放不起去,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便落下来了。急的宝玉头上出汗,众人又笑。宝玉恨的掷在地下,指着风筝道:‘若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我们现在来分析这些风筝的寓意。我们知道,“金陵十二钗册籍”中的女子,都是“薄命司”中之人,暗指“薄命”之人。而美貌、聪惠、阅历丰富的薛宝琴,却不在“十二钗册籍”之中。这说明,宝琴应该是有福之人,至少她不是“薄命女子”。我们还知道:“蝙蝠”在古人眼中是“福”的象征,古玩中有关“蝙蝠”的造型比比皆是。宝琴的风筝是“大红蝙蝠”,说明作者暗示其为有福之人;这与薛宝琴不在“十二钗册籍”之内,恰好相符。需要说明的是,薛宝琴不但不在“十二钗正册”之内,即便是“副册”、“又副册”之中,也没有薛宝琴。因为,凭薛宝琴的美貌、身份、地位、才华、阅历以及贾母对她的喜爱程度(见第四十九回、第五十回),她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排在香菱和晴雯之后;而后两者分别是“副册”和“又副册”的首位。所以说,薛宝琴根本就不在各档次的“十二钗册籍”之中。探春的风筝是“大凤凰”,这和探春未来的命运恰好吻合。因为,宝玉生日宴会上,众人抽花签时,探春抽的就是“瑶池仙品”,“日边红杏倚云栽”。并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众人也笑说:“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宝钗的风筝是“七个大雁”。“七雁”谐音“凄雁”,意指“凄凉孤独之雁”。这也与宝钗未来“年青守寡”的身份相符。晴雯放走的风筝是“大鱼”,应是暗指晴雯之美貌——“美人鱼”。后者,自古以来都是形容美女的专用名词,“大鱼风筝”自然与晴雯相符。贾环之名,寓“坏”的意思(见第十三题),他的风筝是“螃蟹”,暗示其“横行霸道”。至此,只差宝玉的“美人风筝”,暗指什么尚无着落。如果我们把宝玉放风筝和废太子胤礽联系起来,自然就豁然开朗了。废太子胤礽被囚禁在咸安宫内,此时他唯一拥有的,就是那些和他囚禁在一起的美女——他的娇妻爱妾们。这些人和他一样都处在“囚禁”之中。如果太子不能复立,她们是不会放出来的。而“独有宝玉的美人放不起去,……只起房高便落下来了,急的宝玉头上出汗。”如此看来,两者恰好相合。别说是“急的宝玉头上出汗”,就算是急死了,“没有自由”的“美人风筝”也是不会飞起来的,最多也就是“房高(房子之内)”罢了。所以,只此放风筝的暗示,就应该能够证明,《红楼梦》的作者非废太子胤礽莫属。否则,“只有宝玉的美人风筝放不起去”,该当何解呢?

  微信搜索公众号【醉爱红楼(zui2honglou)】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黛玉。回复诗句,获取相关诗句解析,如:葬花吟。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简介及分析,如:1。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

红楼一梦

热门推荐
红楼一梦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作品人物网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 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网友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金陵十二钗 曹雪芹
投稿邮箱112233@qq.com
红楼一梦vrrw.net 版权所有 2016-2018 ICP证:鄂ICP备xxxxxx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