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矛盾性格的启示 宝玉是怎样性格(2)

【导语】:

历来评论者对于《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都有着详细透彻的分析研究,都有着详细的阵营划分,甚至不惜贴上各式各样的标签。不容置疑,在《红楼梦》书中,贾宝玉是作者着墨最多,

  三、灵潇湘与贤蘅芜

  宝玉性格中的矛盾性最集中也最激烈的体现在他与黛玉和宝钗的关系上。这两个美丽的少女对宝玉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她们在价值取向、精神范型、以及内心的人格模式等多个方面对宝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倘若说宝玉的性格取向尚且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时时挣扎徘徊,钗、黛二位则是具有鲜明而决绝的取向,无论是容貌体态,还是精神心性皆是如此。

  李辰冬对红楼梦中的人物描写有过经典的评论,他说此书人物描写的特点就是“曹雪芹描写人物的目的,给人一种个性,即不誉此而贬彼,也不扬此而抑彼。”[]这种写作方法运用到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位书中最主要的女性身上,就留给后人一个永远也争不完、说不尽的话题——“钗黛之争”。

  从容貌体态看来,黛玉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拂风”;宝钗则是“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她们两人一为芙蓉,一为牡丹,风流妩媚,难分高下,正如脂评“一如娇花, 一如纤柳”。

  钗黛二人在容貌体态上迥异, 她们的性格特征更是截然相反。曹公在《红楼梦》第五回就明确地作了比较:“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宝钗能成为贾府上上下下交口称誉的准二奶奶,而黛玉留下的是如潇湘竹一般萧瑟、寂寥的形单影只。这两种迥异的性格特征正折射出了两位女子完全对立的人生理念、两种对立的人生哲学,两种各自达到了顶峰的精神境界。后人一般对黛玉的评价离不开“天真”、“任性”,然而“天真”和“任性”正体现了黛玉之“真”。黛玉不仅聪慧、敏锐,更有着坦率、纯洁的内心,“心较比干多一窍”,这使黛玉成为“灵”的代表。至于宝钗,对她的评价大多是“世故”、“工于心计”,更有“虚伪”、“矫饰”等等。的确,一个少女有如此的心计和理智,实在有些让人毛骨悚然,但她却是一个中国儒道文化最融洽的结合体,宝钗同时有着儒家的实用内敛,又有着道家的冷静无情,交融成“理”的化身,在另一个精神巅峰上与黛玉遥遥相对,这一点在中国封建社会恰恰被尊为女性身上最可贵的品质,所以称之为“贤宝钗”。

  作为多情公子的宝玉,偏偏遇上了这样两个性格体貌迥异,而又有着不同生命维度的美丽少女。与其说是他在两位女子之间做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倒不如说是宝玉一直在两种迥异的生命范式中犹豫徘徊。

  宝玉爱着黛玉,《红楼梦》中真正自然、纯粹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只有浑身笼罩着灵气的黛玉,所以人间没有她的立足之境,葬花怜燕,只有黛玉将灵性之美发挥到极致,形成一种惊心动魄的震撼。宝玉并没有干净彻底到那个程度,但是人总是在寻找比自己高一层次的精神世界,这样人才有可能走向高处。宝玉对于黛玉的爱,其实乃是对于黛玉这种纯粹、天真的灵性之美的本能的挚爱,也是他内心深处对于自己的灵性的呼唤和企盼。

  宝钗是断然不会去葬花的。宝钗在理性的生存路上,将生活的技巧雕琢得如同鬼斧神工,美丽到无以复加。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这一点无疑也对宝玉产生着巨大的吸引力。

  宝钗和黛玉就像是两条平行线,完全迥异却又在各自的领域中达到最高的境界,而宝玉则是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一条曲线,游离其间。他的方向不明,路线也不甚清楚。即使到了最后,黛死钗嫁,宝玉也还是处在“生死为难两美人”的矛盾境地之中。因为,使他为难的,并不是宝钗、黛玉的容貌、学识的难分高下,乃是她们各自显示了一种极纯粹又是完全对立的生活方式。正如王昆仑在《红楼梦人物论》中所说的:“宝玉是被第一种时代的力量所羁绊,被第二种时代的精神所吸引。这样才使得他既不能全任心灵而飞跃, 又不能安于现状而屈服。因此形成恋爱生活上的时代差别的矛盾。”

  对于“灵”的追求和“理”的羁绊,在本质上都是贾宝玉心灵中的精神范型,而黛玉和宝钗恰好构成了贾宝玉理想的两个层面。正是这两种范型、两种理想的冲突和对立,使贾宝玉陷入两难,不能自拔。作为清醒者,除非能统一这两种精神范型,否则注定不会幸福。要么屈从于理性的社会范型而失去自我,要么尊重灵性的个人范型而领受社会的精神巨压。这两种范型的不可统一性,造成了贾宝玉不能承受的精神苦难,他的呆、痴、傻、顽,都是内心痛苦无法消解的外化形态。作为自我麻醉者,他的任性放诞是用来钝化矛盾的敏锐性、暂时不去正视精神苦痛的潜遁方式。他最后归彼大荒,既有红学家们所说的“精神还乡” 的意蕴,也含有面对两难无从选择的“精神逃难”的无奈。

  四、在路上……

  正如黛玉根本无法在力量上与活泛圆通的宝钗抗衡一样,灵性在这个特定的文化氛围中也只能是“无立足境”的。这是因为曹雪芹作为这个文化世界中的一员,在看到了灵性之光的同时,也深谙其微弱。所以,曹雪芹他只能让黛玉香销玉残,给宝玉、也给读者留下一个几乎遥不可及的精神高度。而宝玉最终也无力去追寻那个高度,他与绝大多数寻找精神归属的人一样,借出家躲进了“精神避难所”中。这既是作者的局限性,也是特定文化环境下文人们特有的心态。

  如今的现代社会是一个理性的社会,而且可能会越来越理性,铺天盖地的教育、媒体、文学,无一例外都教育着现代人,要理性的生活,从小就要像宝姐姐一样冷静理性的说话、冷静理性的做事、冷静理性的生活,才能在这个理性的社会求得一席之地,在现实面前,绝大多数人不得不这样去做,然而人毕竟是有灵魂的,在理性社会现实的羁绊中,我们也会听到来自内心深处对于灵性的呼唤,会体会到内心深处对灵性的渴望。虽然在曹公笔下,黛玉已经香消玉殒,但黛玉所代表的这样一种灵性之美,却被后人去仰慕、去追寻、去顶礼膜拜。无论在何方、无论在何时,人对于内心灵性的呼唤从来都没有消失过,人追寻灵性之美的角度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又何尝不像宝玉一样呢?一方面不自觉地遵循着社会普遍规范的约束,一方面又要求返回真实的自我,追求更高的精神层面上的生存意义;一方面被理性羁绊,一方面又对灵性不停地呼唤和渴求。也许正是这个生命的悖论,赋予了贾宝玉形象丰富而深刻的内蕴,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更赋予了《红楼梦》无可替代的文学地位,毕竟被理性的社会压抑久了,我们可以来《红楼梦》中探寻我们灵性的精神故乡啊!

  我们一直都是在路上,累了,回头遥遥望一眼,灵魂的故乡就在那里,心里也便觉得安宁一些。

  微信搜索公众号【醉爱红楼(zui2honglou)】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黛玉。回复诗句,获取相关诗句解析,如:葬花吟。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简介及分析,如:1。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

红楼一梦

  • 上一篇文章: 上一篇:宝玉生日是什么时候 农历3月28日
  • 下一篇文章: 下一篇:贾宝玉的英雄气概介绍
  • 热门推荐
    红楼一梦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作品人物网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 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网友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金陵十二钗 曹雪芹
    投稿邮箱112233@qq.com
    红楼一梦vrrw.net 版权所有 2016-2018 ICP证:鄂ICP备xxxxxx号